6月28日 ,“社火焕新·指尖传情:霍庄村民俗DIY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直播为桥,助力推动社火文化线上传播。
在霍庄村传承人家中,团队成员围坐一堂聆听手艺人讲解。直播中,精美的社火头饰、色彩斑斓的狮头道具逐一亮相,手艺人现场演示制作,借由镜头传递给广大网友,让屏幕另一端的观众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。数据显示,这场直播吸引了1126人次观看,收获6994次点赞,新增粉丝94人。对团队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,更是用新媒体力量激活传统文化的尝试——让藏在村落里的社火技艺,被更多人看见,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。


6月27日,绘莲成“AI”实践队开始进行教室布置与名字卡片导向牌制作活动。
活动现场,队员们分工明确。有的精心规划教室布局,让空间利用更加合理;有的专注绘制名字卡片,一笔一划勾勒创意,将设计专业技能融入其中。制作导向牌时,从选材到装饰,队员们反复打磨细节,力求清晰美观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感,给小朋友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这些布置不仅让实践场地更加温馨且有序,方便队员们开展后续工作,更在协作中加深了队员间的默契,提升了他们的动手与实操能力,用创意与汗水为暑期实践筑牢温馨“阵地”,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,让团队凝聚力在实践细节里不断生长。




6月27日,“蓝天暖阳,康复关爱”社会实践队走进蓝天康复中心开展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。
活动中,队员们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了简单有趣的绘画课程,并准备了彩笔、蜡笔和画纸。面对一些内向的孩子,团队成员耐心引导,用温和的话语鼓励他们大胆创作。从简单的线条涂鸦到色彩斑斓的图案,孩子们慢慢展现出对绘画的热情。
看着他们专注作画的模样,以及完成作品时自豪的笑容,大家深刻感受到艺术对特殊儿童的治愈力量。这次实践让成员们明白,耐心与关爱是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。



6月28日,美术与设计学院“霍庄社火道具,许昌产业振兴”暑假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继续在霍庄村开展实践活动,进行社火头饰的制作与学习。
在制作过程中,队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细腻与厚重。从弯铁丝时的力度把控,到贴亮片时的耐心排列,每一步都需要专注与细心,仿佛在一次次地与老一辈手艺人进行智慧对话。色彩斑斓的饰品逐渐被队员们组合成完整的头饰,想到它们将在社火表演中成为亮点,承载着节日的热闹与文化的底蕴,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。通过实践,队员们不仅学习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相关的宝贵知识,更体会到了每一件“手工”背后的温度——它们不仅是一件装饰,更是民俗文化鲜活的载体。


6月28日,为挖掘钧瓷文化价值、赋能文创设计,美术与设计学院“瓷脉新生、钧瓷文创设计”社会实践队伍奔赴神垕老街进行活动。队员们穿梭古巷,于青石板路间感受钧瓷古镇的底蕴,近距离观察钧瓷文创产品,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融合点。
活动中,团队成员深入调研钧瓷文创,从造型设计到文化内涵挖掘,与当地匠人交流取经。观察窑变色彩之美,梳理传统器型元素,为后续文创设计积累灵感,力求让钧瓷文化借创意载体“活”在当下。
此次神垕之行,队员们认真调研并加以梳理,既加深了对钧瓷文创的认知,也为用设计激活钧瓷新生机筑牢基础,让千年瓷脉在实践中持续涌现创新活力。

